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刘剑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核心提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性建构 【中图分类号】D05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显著的优势。与西方学术界的其他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掌握了资本的特性,又对现代性做出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是现代社会积累政治制度与精神现状的物质基础变革的产物,通过革命与改革,无产阶级定能在结束西方现代性的过程中,开辟出一条新的现代性道路。

中国通过马克思主义开启了现代化之路

中国现代性的目标,就是利用现代性的民族觉醒,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制度,进而促进现代化目标的完成,这既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对西方的否定性批判,使中国摒弃了对资本主义的照搬照抄,经过不断探索和经验的总结,努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跨越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更是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面对历史的选择,中国另辟蹊径,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新道路。这条道路虽充满艰难险阻,但必将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推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加大了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难度。无数历史经验表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尊重社会现实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历史发展的新方向做出决定,这个实践过程,离不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经验的逐步积累。

中国通过马克思主义确立并获得了现代性的资格与身份。对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而言,它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命的胜利,由此,中国踏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同时现代性的建构道路也拉开了序幕。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既不能完全模仿西方,又不能完全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在借鉴西方形式的同时,又要满足文化传统及现代转换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成就时,也断定了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马克思主义认为,开创历史的是全人类。它对西方近代思想的否定与超越,包含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与关怀,揭示了未来人类的现当代思想文化,是东方社会现代性的思想理论依据。马克思思想的开放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否定了西方世界的政治与文化结构,使中国摒弃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效仿。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马克思主义者有了新的理解与发现,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取得政治权力和进行现代化建设来实现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开启了现代化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针对个体的群体性启蒙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群体观念以及群体的整合特性,但是群体观念是对个体自我意识的消解。在群体观念及整合过程中,个性失去了保障,很难实现团队、人类、社会的反思与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个体与群体价值的统一:个人属于特定的阶级,个人意志是通过阶级意识体现出来的。在新的群体整合的纲领中,不是以君主的个人意志为代表,而是包含群体契约性,通过党性观念、政党组织、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规章制度发挥示范性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现代性中,先进的政党组织发挥着标杆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政治任务,就是对民族意识的现代性启蒙。自近代社会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道路虽然坎坷,但是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从未动摇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分析东西方民族矛盾时,充分运用了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使国家与民族取得了独立与解放。针对中国整体的现代性建构使命来说,这些启蒙活动,只是面向现代性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初步启蒙活动,要想发展为深度的启蒙,离不开历史性的拓展与提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层面上,包括着两种含义。马克思终结了西方腐朽传统的同时,也开创了西方思想文化的现代性。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完善现代性的发展道路,这与人类的自我解放道路是一致的,这一观念被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所接受,实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者共同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当代使命,使中国融入到全球现代性的积极重建中来,促进了儒家文化现代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性意义的意识形态观念已经初步形成,经济的增长与变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并确定了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转型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观念在实现了支撑和整合的同时,也完成了中国现代性的自我超越和完善。

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是一个全面建构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和谐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建立与之对应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系统。现代性全面建构的历史任务比较艰巨复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对于革命与建设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进行认真权衡,并妥善处理好。通过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中的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观念坚持并确定下来,使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更具开放、民主及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确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国现代性的全面建构,与政治和社会实践探索密切相关,也离不开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①韩广富、张雅琳:《现代性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讨》,2016年第5期。

②张爱艾、邓淑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维路径》,《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5期。

③付秀荣、王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性诉求》,《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