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昌 理 工 学 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报告)
[2008] 01号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试点
总结的报告
经苑副院长和教务处许处长批准同意,我部在05级本科商务英语(二)班(文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理科)二个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简称《原理》,下同)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试点工作在思政部具体组织下,成立了改革试点小组,由邹非老教授实施教学。试点工作从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元月18日,即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现将试点工作情况及近期打算汇报如下:
- 试点内容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平时成绩考核力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实行师生互动型的渗透式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 课堂教学设计及进程
- 课堂教学设计
1.《原理》课教学目的:本课程共分八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2.课堂设计
①在教学中,采用版块式,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将课程八章分为四大版块,即
唯物论:含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规律观。
辨证法:世界的基本状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
认识论:实践观、认识的辨证运动、真理观、辨证思维方法。
历史观: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②课堂教学中围绕四大版块及八章中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教师重点讲授,着重在基本原理内涵及其外延的把握上,引导学生理解应用。
二是指导学生自学习马列经典原著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三是通过提问与反提问、课外作业、撰写小论文、撰写小论文及检查课堂笔记等五种方式考核学生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及把握理解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③学时分配
本课计划学时5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6学时,占66%;学生自学9课时,占17%,提问与反提问、课堂台理论9课时,占17%。
- 成绩考核及其内容
1、成绩考核: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并重,各占50%。
- 平时成绩:分五方面 a.提问、反提问:提问指教师向学生提问,主要考核学生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及学生学习态度。反提问指学生向教师提问,主要考核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程度及探索精神,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否展开。一般1~2次。
ⅰ课外作业: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要点的巩固和理解。一般2~3次
ⅱ小论文:考核学生对一个基本原理观点的理解应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社会。一般1~2篇。
ⅲ课堂讨论:考核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哲学观点分析思考,启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般1~2次。
ⅳ检查课堂笔记:考核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检查学生平时听课的认真程度。一般检查2~3次。
- 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题型分三类。
ⅰ辨析题: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
ⅱ观点理解题: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的广度、深度。
ⅲ材料分析题: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应用的广度、深度。
2、成绩总评
- 平时成绩50分,占总成绩的50%,其中,五个方面各占10分。
- 期末考试50分,占总成绩的50%,其中,辨析题10分,观点理解题20分,材料分析题20分。
三、教学反映及体会
(一)学生反应:试点班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份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状况,克服了过去学生平时不看书,考时等老师勾重点再突击的现象。考试题,理论涉及面广,学生思考余地大,独立思考程度高,对理论的理解应用更强了,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通过课堂的提问、反提问和讨论,师生互动,学习兴趣被激发了,积极性也提高了。过去认为枯燥的理论、说教的形式,变得鲜活了,理论离自己更近了,针对性更强了,时效性提高了。这种模式,关键在于师生互动。
(二)教师反应:这种模式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从提问、讨论题目的设计到作业、论文的阅改,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都要求教师知识面广,对教材认识程度要认真研究,对本专业的理论前沿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既要作到认真细致,又要了解学生,才能作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体会
1.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而“三进”中首要是实现进学生头脑。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要改革教学方法。而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既是突破口,又是指挥棒。传统的考试过多的客观题,又是闭卷形式,会引起学生死背死记教材,希望教师期末复习指定考试重点,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主动探索的兴趣。
2.教学质量的提高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师生互动才会使主导与主体相互融为一体。主导的责任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教师是关键。主体关键是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投入到理解理论和探索理论应用的活动中去。
3.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形式要围绕教材的内容及知识点,克服随意性。师生互动中把基本原理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去。内容的把握,要选择合适的形式,不能随意,更不能由教师相当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中难点或重点,灵活应用课堂教学形式,切忌生搬硬套或千篇一律。
四.试点效果
这次试点是成功的,达到了试点的目的。
(一)、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一是100%的学生都作到了课堂笔记,把教师讲课的要点,对社会经济形式的分析基本上都有记录;二是100%的学生都完成了课外作业和撰写了小论文,基本上都是独立完成的。三是平时成绩都在及格以上。评为优的学生占1/3以上,经过总评二个班都消灭了不及格的现象。这种模式学生是认可和欢迎的。
(二)、教师感到有压力,更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压力转化为动力,促使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直到做到教学相长,互教互学。
五.建议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06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课全面应用。从2008-2009学年开始,在思政课本专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思政部
2008年1月24日